发布日期:2025-10-01 14:56 浏览次数:次

在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商标作为企业的重要标识,其保护至关重要。然而,商标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其中部分行为可能构成犯罪。那么,怎样确定哪些商标侵权行为构成犯罪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商标侵权犯罪主要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以及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注册商标罪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这里的“同一种商品”需要根据商品的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则是指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进行销售,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明知”的认定,要结合行为人的认知能力、进货渠道、进货价格等因素综合判断。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是指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这其中,“情节严重”通常包括非法制造、销售的标识数量、非法经营数额等因素。
判断商标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对于假冒注册商标罪,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中,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构成犯罪。而在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此外,多次实施商标侵权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也会被视为情节严重的表现。
构成商标侵权犯罪,行为人通常需要具有主观故意。在假冒注册商标罪中,行为人必须是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而故意使用相同商标。如果是因为疏忽或者误解而使用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一般不构成犯罪。对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行为人必须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进行销售。这里的“明知”包括确切知道和应当知道两种情况。应当知道是指根据行为人的职业、经验、市场情况等因素,行为人有义务也有能力知道所销售的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所销售的商品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并且能够证明其合法取得该商品并说明提供者的,则不构成犯罪。
确定商标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这些证据包括商标注册证书、侵权商品的实物、销售记录、进货凭证、广告宣传资料等。商标注册证书是证明商标所有权的重要证据,它可以明确商标的注册人、注册范围、有效期等信息。侵权商品的实物可以直观地展示侵权行为的存在,通过对商品的外观、质量、包装等方面的比对,可以判断是否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销售记录和进货凭证可以反映侵权行为的规模和非法经营数额,对于判断情节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广告宣传资料则可以证明行为人是否有故意推广侵权商品的行为。在收集证据时,要注意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确保证据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当怀疑商标侵权行为构成犯罪时,需要遵循法律程序进行认定。首先,商标权利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投诉后,会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如果发现侵权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会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的侦查,收集证据,查明事实。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会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如拘留、逮捕等。侦查终结后,公安机关会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如果符合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会对案件进行审理,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整个过程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确保犯罪行为得到公正的处理。
确定哪些商标侵权行为构成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类型、情节严重程度、主观故意因素、证据情况以及遵循法律程序等多个方面。商标权利人要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和制止侵权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涉嫌商标侵权犯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